“科创郑州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
来源: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  时间:2024-07-09 14:47  

郑政办〔2024〕36号
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工作部署,坚定实施创新驱动、科教兴郑、人才强市战略,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,支持全市高质量发展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锚定“两个确保”,实施河南省“十大战略”和“十大建设”工程,聚焦郑州市“四高地、一枢纽、一重地、一中心”和郑州都市圈建设,引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融合全市科创资源,凝聚创新人才要素,打造开放融通平台,推动企业技术创新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形成长效服务机制,营造一流创新生态。形成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模式,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。

二、重点任务

(一)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主阵地

1.启动“科创中原”试点城市建设。依托中国科协“科创中国”“科普中国”和河南省科协“科创中原”平台,围绕郑州市重点产业发展,制定“科创郑州”工作方案,明确建设目标任务,建立联合推进机制。谋划开展“一市一品”产业技术发展大会,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“百会链千企”活动,助力郑州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财政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)

2.高标准建设中原科技城。推动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、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“三合一”融合发展。加快建设龙湖北部片区、如意湖片区、龙子湖片区、郑州东站片区、白沙北部片区、白沙南部片区、连霍高速以北片区等重点功能片区,将中原科技城建设成为“基础研究+应用研究+未来科技研究+中试+成果转化”全周期、全链条、全过程的综合研发功能区,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城。(责任单位:郑东新区管委会、郑州高新区管委会、郑州经开区管委会,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协)

3.打造细分领域区域产业创新高地。实施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工程,建设产业研究院,聚焦产业难点,做大做强电子信息、汽车及装备制造、现代食品、新型材料、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,用好产业基金,优化产业政策,强化科技供给,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财政局、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发展改革委,郑州高新区管委会、郑州经开区管委会)

(二)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

4.构建线上线下融通平台。与中国科协“科创中国”“科普中国”、河南省科协“科创中原”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对接,在科协网站上增加“科创郑州”专栏,将高校院所、高新技术企业、行业协会纳入平台开展供需对接,建立郑州市产业发展“问题库”“成果库”“人才库”。围绕重点产业与全国学会开展深度合作,邀请国家级、省级“科技服务团”来郑常态化开展对接洽谈、联合攻关、咨询服务、“技术路演”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,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通的创新创业平台,促进优质技术项目和成果在郑州转移转化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教育局)

5.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体系。加快推进实验室体系重塑重组,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、黄河实验室、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。主动对接全国、全省学会,推动建立一批创新中心、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。推动建立企业(园区)科协,在市域和试点区县(市)域推动成立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等学会。支持双一流高校、中国科学院系统等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。高质量建设一批专业化、市场化双创载体平台,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、全链条、全过程的开放式创新体系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人社局、市发展改革委)

(三)构建多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系

6.大力引育高端创新人才。贯彻落实“双招双引”会议精神,推动“郑聚英才计划”人才政策落地落实。高标准举办中国·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郑州专场、“嵩山英才荟”、产业高端论坛等活动,筹划举办中国·郑州国际人才活动周和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。赴一流大院名所、沿海城市、沿“一带一路”、借“空中丝路”赴海内外进行政策宣传和人才招引。每年组织开展“郑州市青年科技奖”评选活动,加大“中原英才计划”“河南省青年科技奖”等举荐力度,加强“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”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”“中原英才计划”等人才遴选支持,举办郑州市青年科学家论坛。推进“百企百站”引博行动,举办郑州市第三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。(责任单位:市委人才办,市科协、市人社局、市科技局)

7.拓展横向交流与对外合作。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开展“会市战略合作”,引导优质资源赋能重点产业发展,在人才、科创、科普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,资源共享,推动科协工作高质量发展。实施“海智计划”,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、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和港澳台科技组织交流合作,支持本地科研机构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。组织开展“海智专家中原行”,做好市属高校对外交流。制定实施自贸区郑州片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政策,积极引进重大外贸项目、跨国公司第二总部等,实现外向型经济集聚发展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财政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教育局,市委外事办)

8.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围绕“万人助万企”,持续开展“百会链千企”活动。依托全国学会、科研院所创新资源,组建专业化科技服务团。支持海内外有能力的机构、团队、个人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,邀请学会院士专家就我市企业中“卡脖子”问题、行业共性难题等莅郑调研,建立常态对接沟通工作机制,打造“科技服务团”精准服务机制品牌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财政局、市发展改革委)

(四)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

9.打造产业高端开放平台。持续办好郑州国际技术转移对接大会,扩大国家网络安全峰会、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、机械润滑暨设备健康管理产业链国际论坛等。围绕发展需求,打造“选商引智”国际平台和产能合作促进平台。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企业,在活动策划、运作管理、会务保障等方面深入合作,提升郑州市对外开放平台专业化水平。探索本地“院校+赛事展会+产业”模式,引导行业协会、高等院校、龙头企业等联合举办特色产业开放合作专业会议或论坛,建设新型产业平台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商务局)

10.推动产业链现代化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,实施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,每年培育“链主”企业50家以上,到2025年“链主”企业达到150家左右。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,支持超硬材料、耐火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传感器等创建国家、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引导小微企业园建设特色产业集群,到2025年建成200个小微企业园。实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行动,提升建设能级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科协)

11.大力培育“新制造”和“新服务”。培育壮大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,系统推进技术创新、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,打造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万亿级、5000亿级、3000亿级产业集群;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、区块链发展先导区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,建设一批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先导区、示范区。深入实施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行动,大力发展研发设计、信息服务、金融服务、节能环保服务、商务服务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金融局、市人社局、市资源规划局,郑州高新区管委会、郑州经开区管委会)

(五)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

12.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力度。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营,线上线下相结合,精准提供科技服务,培育发展郑州技术交易市场。引导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,鼓励民营企业自建或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建立技术转移机构。依托高校院所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,围绕重点产业领域,推动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。培养一批专业化、复合型的技术经纪(经理)人才。推动省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,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专项行动,促进资源信息开放共享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工信局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财政局)

13.完善金融创新政策支持。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长效投入机制,按贷款金额增加准备金规模。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开展“郑科贷”业务,对合作金融机构本金部分的实际损失,给予一定的损失补偿。加强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,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增信服务。引导合作金融机构开发科技信贷产品,提供精准信贷支持。设立郑州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,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,实现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四位一体有机结合。(责任单位:市金融局、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财政局)

14.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。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,培育一批“四有”规上工业企业。支持省内规上企业在郑建立研发中心。鼓励企业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承担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、企业技术中心、产业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、工业设计中心等建设任务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财政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)

15.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。实行“揭榜挂帅”科技项目,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,针对关键节点实行“里程碑”管理,改革科研经费管理,简化经费预算编制,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权限,开展科研经费包干试点工作。深入推进“三评”改革,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、规章制度与科研管理制度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财政局、市政府国资委、市民政局、市工商联)

16.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。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,深化涉农科普,提升农民科学素质。发挥“科普轻骑兵”优势,建立“1+X”巡展资源体系。为科学教育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开展系列巡展活动,促进科普资源的均衡投放和普遍受益。围绕服务乡村振兴,组织科技服务团开展规划建设、特色产业发展等科技服务。建好用好示范性“科技小院”,推广农业技术,培育乡土科技人才。依托市级学会、协会、研究会建立农业产业专家库,探索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市农委)

(六)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

17.厚植创新创造社会土壤。办好“世界传感器大会”“中国创业者大会”“郑创汇”等系列国际创新创业活动,拓展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、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影响力,吸引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(团队)、项目在郑落地,擦亮“活力郑州”创新创业品牌。定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,评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。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,细化落实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具体措施,创新科普工作“郑州模式”。支持科普类市场主体发展科普事业,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、产品推广、创新创业、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。鼓励各级党委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科普发展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科协、市教育局)

18.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科普效能。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科技工程、重点实验室等有序向公众开放,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,普及重大科技成果。办好全国科普日、科技活动周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重点活动,提升科普活动覆盖面和受益率。(责任单位:市科协、市科技局)

三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由市科协牵头,会同市委人才办、市委外事办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教育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民政局、市财政局、市人社局、市资源规划局、市农委、市商务局、市政府国资委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金融局、市工商联、市科协、郑州高新区管委会、郑州经开区管委会、郑东新区管委会,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,完善联动推进制度,细化具体措施,形成合力。

(二)加大支撑保障

加大经费投入力度,争取地方财政有配套资金。建立线上融通平台,实施项目化管理、规范化推进。加强节点控制,强化闭环管理,为项目的实施和建设提供支撑,强力推进试点行动。

(三)建立长效机制

发挥科协系统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优势,搭建平台载体,以提供特色科技服务产品为目标,遵循市场规则、完善协作制度、保障各方权益,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。
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